close

 

EDVVE79465BRFREF5ECE

 

內容簡介

  彼得.杜拉克盛讚:「領導這個主題,坊間多的是比它冗長的著作,但是這本書的說理更明白,文字更優雅,而且更有說服力。」

  山姆.華頓(沃爾瑪百貨創辦人):「有關領導與企業經營哲學的主題,這是我所讀過寫得最好的一本書。」

  這本意味深長的小書,談的是一套領導藝術與經營的哲學,自1987年首次出版至今,它已變成一部經典,獲得讚譽無數。本書的影響力不僅是在企業界,也獲得軍方、教會、教育界與非營利組織的熱烈迴響。

  傳奇的領導者+賺錢的公司+最厲害的設計師

  好的領導,就會得到好的人才。本書作者帝普雷,是赫曼米勒(Herman Miller)公司的榮譽董事長——赫曼米勒是辦公家具產業極富盛名的公司,不只獲利高,還多次獲選《財星》全美二十五家最受推崇的企業之一,並曾獲選為「全美百大理想職場」。該公司旗下更有查爾斯.伊姆斯(Charles Eames)、喬治.尼爾森(George Nelson)、亞歷山大.吉拉德(Alexander Girard)、羅伯.普洛斯特(Robert Propst)等知名的設計大師,創造出無數的設計極品。

  「僕人式領導」的重點包括:

  ‧領導者的第一要務是充分認清現實,最後一件事是說謝謝。在這中間,領導者必須成為一個僕人。

  ‧領導是一種藝術,需要長時間的學習,不能光靠書本。領導比較像部落文化,並不是依靠科學或蒐集資訊可以成功,而需要編織「關係」,以確保組織裡的每個人都能發揮潛能。

  ‧領導的藝術是:「盡可能以最有效而人性的方法將人們解放,讓他們去做自己該做的事。」

  ‧領導者必須認定「人」的觀念。而認定人則要從了解人的天賦、才幹與技能的多樣性開始。

  對讀者的啟示

  對今日的領導者而言,全球趨勢巨變,不間斷的業績壓力下,如何成功領導,達成目標,並能獲得、留住最頂尖的人才,幾乎是企業存活的關鍵。

  這本意味深長的小書,談的是一套領導藝術與經營的哲學,自1987年首次出版至今,它已變成一部經典,獲得讚譽無數。本書的影響力不僅是在企業界,也獲得軍方、教會、教育界與非營利組織的熱烈迴響。

  華人企業,還是流行高壓式管理、強人領導,為了因應未來、尤其是人才的激烈競爭,本書應該是有志於創立事業、領導組織者的必備參考書籍。

  ★★★本書為《領導的藝術》改版★★★

專業好評

  這是一本絕佳好書。它抓住了麥克斯.帝普雷的精神——而他可真是個天賦異秉的人。領導這個主題,坊間多的是比它冗長的著作,但是這本書的說理更明白,文字更優雅,而且更有說服力。——彼得.杜拉克

  深刻而切身的思維,充滿人性與說服力……值得送給你的兒女或是財星五百大的董事長。他們將在未來的日子裡,時時為你祝福。——湯姆.彼得斯(Tom Peters)

  有關領導與企業經營哲學的主題,這是我所讀過寫得最好的一本書。——山姆.華頓,沃爾瑪百貨(Wal-Mart)創辦人

  令人讚嘆。——比爾.柯林頓,美國前總統

  這本書是一本珠玉之作,有了這本書,其他管理書或許都應該扔了。表現卓越的赫曼米勒公司,它的董事長……只談信任、優雅、精神與愛……這些主題都是組織的精髓,無論組織是大是小。——《企業》雜誌(Inc. magazine)

  他的這本書,價值可比聖經。——《紐約時報書評》

  帝普雷的書正如他公司製造的高雅的家具,他為我們上了寶貴的一課,使我們明白何謂優雅與風格,以及成功的要素。——《時代雜誌》

  帝普雷這本書,基本上每一句話都可以做為研討會的主題……毫無疑問,赫曼米勒的設計創意也激發了管理創意。——《芝加哥論壇報》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麥克斯.帝普雷Max De Pree


  赫曼米勒(Herman Miller)公司的榮譽董事長,六十年來,該公司是辦公家具產業最主要的創新者,旗下有查爾斯.伊姆斯(Charles Eames)、喬治.尼爾森(George Nelson)、亞歷山大.吉拉德(Alexander Girard)、羅伯.普洛斯特(Robert Propst)等知名設計大師,該公司也多次獲選為《財星》全美二十五家最受推崇的企業之一,並曾獲選為「全美百大理想職場」之一。

  帝普雷也曾擔任「彼得杜拉克非營利機構管理基金會」(Peter F.Drucker Foundation for Nonprofit Management)諮詢委員會成員,並曾擔任福樂神學院(Fuller Theological Seminary)、希望學院(Hope College)及希望之語佈道會(Words of Hope)董事。他的著作還包括暢銷書《爵士領導》(Leadership Jazz)與《無權力領導》(Leading Without Power)等書,但是名氣最響亮的還是這本《僕人的領導思維》(Leadership is an Art),1987年一出版即蔚為風潮。

  帝普雷曾經獲選《財星》雜誌的「全美商業名人堂」,並榮獲商業企業信託的終身成就獎。他二十幾年來,致力於為營利與非營利事業培養未來的領袖。

譯者簡介

江麗美


  國立中山大學外文系畢,美國科羅拉多大學新聞暨大眾傳播學院碩士。曾任美語中心教師、美國舊金山太平洋電視公司記者與編譯、民眾日報編譯等職。譯作包括《倍增利潤》、《加值談判》、《團隊EQ》、《有效求才》、《有效協商》、《瑪雅》、《媒體操控》、《A級人生》、《搶救亞當斯密》、《邊際謀殺》、《從負責到當責》、當責,從停止抱怨開始》等書。

目錄

作者序
前言  歷史、領導力與企業生活的願景
引言

1 工匠之死
2 何謂領導?
3 以參與為前提
4 員工的權利
5 流動式領導
6 親密感
7 資本主義何在?
8 巨人的故事
9 部落說書
10 誰才是老闆?
11 溝通!
12 小便斗裡的粉紅色冰塊
13 關於績效檢討
14 執行長如何塑造環境
15 製造一個副總裁,請拌勻
16 為什麼我應該哭泣?
17 優雅的標記

後記
 

作者序

  《僕人的領導思維》(Leadership is an Art)一九八七年首次出版時,我剛從赫曼米勒公司執行長的職位上退休。往後的歲月裏,我又擔任赫曼米勒的董事長八年之久。我逛到每一家書店,幾乎都會發現架上有個「領導」專區。好的壞的最高領導階層我們都見過了。我寫過四本書,教授過一些課程,而我對於指導年輕的領導人又特別積極。對我來說,教導年輕人是領導者最主要的義務。
   
  擔任導師(mentor)充滿挑戰性,但也可以得到豐富的收穫。要當個好導師,我們就得花時間了解我們的指導對象的世界。要真的幫助到別人,這是唯一的方法。去觀察並且參與這個美妙的成熟過程,會讓你覺得一切努力都很值得。多年前我自己在接受卡爾.弗洛斯特(Carl Frost)、許大衛(David Hubbard)與彼得.杜拉克(Peter Drucker)的指導時,正是在汲取許多成功良師的教誨,只是當時我並沒有意識到這點。
  
  我在撰寫這本書時,並不了解一個人在發展成為領導人的過程當中,與導師之間的關係有多麼重要。今天我則是確信這點的重要性,因此我建議你趕緊去找到一、兩位良師,引導你走過這條路,培養真正的領導能力。然後要記得,報答你的導師最好的方法,就是自己也成為別人的良師益友。
  
  過去十五年來,這本書的讀者來信數量──以及這些信件裏所透露的洞見與評語──都令我嘆為觀止。讀過這本書(並自己做主)的人數很驚人。有一位男士來信說,他的妻子送了一本給她的上司,以為那會對他有幫助,結果竟遭到開除!幸好她很快找到一份更好的工作。在軍中、教會、教育界與非營利世界的人們──許許多多的人都來信提問與評論。大多數人都贊同我的信念,相信領導是一個困難而重要的很根本的議題。我收到的信裏,談得最多的,是人們如何與領導階層搏鬥。
  
  在《僕人的領導思維》裏,有許多個不同的主題。在這裏,我想提出我認為最重要的三點,我認為它們是領導藝術的根本。過去幾年來,讀者也都認為這三項尤其重要。
  
  其中之一是正直(integrity)。許多人都寫過它和領導之間的關聯。我們都知道,正直是自由市場制度賴以維繫的原則之一。我們大多了解,正直的原則對整個社會是有益的,而且它並不只是一個利他的概念──利他是非常個人主觀的想法。有時候,有些特質會被改變以適應領導者,但正直卻不容打折。有些領導者因為無法負起責任而備嚐苦果,我們的媒體報導已有很多這類的故事。有些領導者在欠缺正直之外,甚至無法了解自我節制在文明社會裏的作用,而使情況更加嚴重。正直,多麼簡單,又多麼深奧。
  
  有個特殊的技能是領導人在工作中必須為人表率的,即必須有能力建立並培養關係。我們的生活與工作中的各種團體與組織都是相互依存的,這種情況在今天更甚於以往。今日社會很少有人能夠獨行其是。當然,這意味著我們在運用我們的特殊天分與專長時,會受到我們在生活中所共事的人們的天分與技能的影響。因此,從技術上說,我們唯一能發揮潛力的機會,就是從我們的人際關係開始。另外,導師尤其能夠幫得上忙的地方,就是指導如何去創造人際關係。如你所知,人際關係最主要是跟心態有關。
  
  讀者給我的第三項肯定,是在於建立社群的重要性。社群就是這一切發生的所在。在社群中,我們都有機會與機緣去盡量利用其中的資源。唯有在社群中,我們才能設定有意義的目標,評量我們的表現。唯有在社群中,我們才能成長茁壯,發揮我們的潛力。唯有在社群中,我們才能尊敬與尊重與感謝那些對我們的生命有所貢獻的人,而我們大家都是相互依存的。唯有在社群中,我們才能真正原諒彼此。唯有在社群中──無論是在公司、教會或球隊裏──我們才能服務與了解其他人。真誠的領導者會認為自己有責任引導一個團體或組織,去打造他們想要的社群的樣貌。我們必須先知道自己想要成為什麼樣的人,才會知道我們的人生該怎麼做、怎麼過。
  
  我真的希望你會在這本書中,自己找到這些主題,並且在上面更添枝葉。我希望你會發現這些主題對你有所幫助,並且能夠塑造它們,讓它們在你的領導人生的獨特架構中,能夠合你所用。
 
麥克斯.帝普雷
二○○三年十一月

引言

  這本書,你從哪裏開始讀都可以。這比較像是一本談理念而非實務的書。這不是大多數人所謂的管理書,談如何把工作做好──雖然這裏表達的一些信念也許可以幫你做到一些極為重要的事。這本書談的是領導的藝術:盡可能以最有效而人性的方法將人們解放,讓他們去做自己該做的事。
  
  這不是一本有關事實或歷史的書。雖然我也愛說故事,這本書卻沒有多少故事情節。既然它談得比較多的是理念與信仰以及人際關係,就免不了觸及組織與企業生活裏的「為何」,而不是「如何」。利潤是人們期待的「如何」的結果,它當然是正常而不可或缺的。然而,這些結果只是在某個時點,用來衡量我們的資源是否豐富的一個方法,是漫漫長路上的里程碑。比較重要的是,我們為何得到那些結果。這也就是本書的內容。
  
  許多人幫助我完成這本書,他們自己卻不知道。有幾個人的名字在書上出現。書上也多次提到赫曼米勒公司。這很自然,因為我在那裏工作了四十年。那麼,你就不會驚訝我為什麼對這家公司特別有好感了。那裏的人都成了我的第二家人。閱讀這本書的你們,或許不少人會在裏面看到自己的影子。或許我們未曾謀面,但是對我而言,這並不難理解。
  
  無論如何,書中提到的理念與信仰與原則幾乎適用於任何團體活動。在幾乎任何組織中,都可以建立起各種不同的健康的關係。
  
  查爾斯.伊姆斯讓我明白重複的好用之處。我經常重複自己說過的話,刻意設計的,用以建立起一些東西,然後讓它跟別的東西產生關聯。新的情境會需要另一種關聯,因為事情是以新的方式出現,需要和我的所知產生關係。
  
  領導是一種藝術,是長時間學習而來,不是光靠書本。領導比較像部落文化,而不怎麼科學,需要編織關係,而不是蒐集資訊,就這點來說,我就不曉得要如何描述它的每一個細節。
  
  可以這麼說,每一個讀者都是根據自己的經驗與需求與信仰與潛力,「讀完」每一本書的。這是你真正得到一本書的精髓的方式。買書很容易;擁有(own)它們卻不然。這本書還有許多空間,可以讓你看完這本書,真正擁有它。這本書裏的理念在我腦海裏已經存在好些年,它們在裏頭改變、長大、成熟。在這本書出版之後,我還會繼續思考它們,我相信你也會。
  
  我這麼說是希望你了解,這本書會需要你的參與,而且它可以坦然接受你的影響與觀察。如你所讀到的,書中提到的理念,應該要能夠有許多例子來加以闡釋,尤其是關於參與(participation)及做主(ownership)的部分。我希望這本書就像許多思慮完善的建築一樣,是有發展空間的。
  
  孩提時代,我經常看著大人們讀書,因而學會了閱讀的第一課。他們會在書上寫字。用心投入的讀者往往會在字裏行間自己眉批加註。(或許你也會在閱讀本書時,在每一行之間寫很多字!)好的讀者會把他們學到的東西據為己有,做法是畫底線,寫評語,提問題。他們以這種方式「讀完」自己看到的內容。
  
  你可以快速讀過這本書,但我希望你沒辦法很快讀完它。如果你可以把它讀完,如果你真的把它據為己有,它對你的價值會更高。
  
  許多年前,赫曼米勒擴建某個廠房。鋼架都立起來了,有位監工突然發現什麼地方有問題。他發現擴建的部分高出了八吋。所有的柱子都得切斷。我還保留了兩塊切下來的末梢,它們都鍍了鉻。如今它們就站在我的辦公室裏,做為民俗雕塑品,用來提醒我,沒有人是完美的。書也一樣。
 

詳細資料

  • ISBN:9789866031977
  • 叢書系列:
  • 規格:平裝 / 160頁 / 25k正 / 14.8 x 21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 本書分類:> >

內容連載

第1章 工匠之死

我的父親已是九十六歲高齡。他是赫曼米勒(Herman Miller)公司的創辦人,公司的許多價值體系與內在能量都是他的貢獻,這些珍貴遺產至今依然引領著我們。一九二○年代時的家具業,大多數工廠的機器都不是由電動馬達驅動,而是用中央傳動軸的滑輪。

中央傳動軸是由蒸氣引擎帶動的。蒸氣引擎由鍋爐得到蒸氣。至於鍋爐的燃料,以我們工廠來說,則是機電室裏出來的木屑或是其他廢棄物──好美的循環。

工匠負責監管這個循環,整個操作活動都靠他。他是關鍵人物。

有一天,工匠死了。

我父親當時還只是個年輕的經理人,不知道一個關鍵人物死去時,他該做些什麼,但他認為應當拜訪他的家屬。他到了那人家裏,家屬帶他到客廳與眾人相聚。裏頭有些教人覺得尷尬的對話──許多人都很熟悉的對話。

遺孀問我父親,她可不可以朗讀一些詩。他當然說好。她進去另一個房間,拿來一本線裝書,接下來她朗讀幾首寫得很美的詩,讀了好一會兒。她唸完之後,我的父親談到這些詩寫得有多美,並詢問詩人是誰。她回說是她的丈夫,也就是那位工匠,詩人就是他。

如今工匠過世將近六十年,我父親和許多公司的人還在想著:他是一個詩人而從事工匠的工作,還是他是一個會寫詩的工匠?

在我們的企業生活中,我們該從這故事中學習些什麼呢?除了那些財務比率與目標與參數與利潤之外,最重要的是,領導者必須認定「人」的觀念。而認定人則要從了解人的天賦、才幹與技能的多樣性開始。

了解與接納人的多樣性,我們就會明白,我們每一個人都是不可或缺的。它也會讓我們開始考慮接納別人的力量,承認自己不可能無所不知、無所不能。

單單是認清我們企業生活中的多樣面貌,就可以幫助我們將人們各式各樣的天賦串連起來,那是他們來到組織中工作與服務時就隨身攜帶的。公司擁有形形色色的人才,人人便能一展所長做出貢獻,使自己特殊的天賦成為企業運作的一部分。

認可公司裏形形色色的人,有助於我們了解我們有什麼樣的需求,才能去追求職場上的機會、平等與認同。認可公司裏的各種人才,會讓我們有機會實現意義、充實感與目的,這些並不單只屬於私生活領域,正如愛、美與喜樂。它還可以幫助我們了解,對許多人來說,目標與薪酬有著完全不同的意義。
 

 

 

 

【編者按】 1月23日,面對洶湧而至的新冠疫情,市政廳欄目組織了「全球看武漢」志願者群,向國內及時傳遞和翻譯疫情相關的信息和防疫指南。一個月後,面對全球大流行病的蔓延趨勢,我們又招募了更多的志願者,將一些生活防疫指南翻譯成不同語言,傳遞到全球各地。 在我們的志願者群里有00後的高中生,也有大學教授;有在國外留學生活的中國人,也有在中國生活多年的外籍人士,還有生活在武漢和湖北的普通人。不論處境如何,每個志願者都在積極地貢獻自己的力量。我們希望把這些志願者的故事講述出來,感謝所有「全球看武漢」志願者默默無聞的付出。 法國當地時間3月16日,總統馬克龍通過電視講話宣布,自17日12時起,禁止民眾在未來15天內進行除食品購買、工作和就醫以外的所有非必要出行,關閉歐盟和申根區邊境30天。 「戒嚴」令發布前幾個小時,羅婷剛從戴高樂機場起飛。2016年她開始了巴黎的留學生涯,今年是她的畢業季。飛機落地後才看到消息,「算是僥倖趕上了戒嚴令生效前的最後一班回國飛機」,她告訴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 羅婷之前,有人因政策變動被滯留在新加坡機場的中轉途中,而她之後,航班大面積縮減。3月26日,中國民航局通知,國內各航空公司經營任一國家航線只能保留一條,每周經營班次不得超過一班。 「君問歸期未有期」,和她一樣,眼下這是許多歸國者的狀態。 以下為受訪者口述整理: 買票前24小時,票價調整了18次 3月16日,馬克龍宣布全法戒嚴。實際上一個禮拜之前已經有風聲,巴黎可能會封城。那時我就把各種可能的選擇一一列出來,是走是留。很多留學生和我一樣,最早有人10號左右就買票回國了。 最初,回國並不是我的最優解。我今年畢業,要找工作,學校還有課和一些實習項目。之前在法國已經面試了四五家企業,結果疫情一來,一切都被打亂了。 一種選擇是留在巴黎。有可能封城的風聲傳出後,我已經開始囤糧了。最先買的是食物、罐頭、米、面,接著是生活物資,廁紙、洗手液。後來感覺戒嚴越來越「近」,又去買了一批新鮮蔬菜。我發過一次朋友圈,調侃自己像在估算市場規模一樣推進囤糧計劃,每天計算著會隔離多久,要囤多少東西,其實很六神無主。 一切都沒經驗。我第一批罐頭就買錯了,回家才發現不能直接拉開,需要開罐器。我試過用菜刀,沒成功,就放在一邊,想著萬一哪天真的彈盡糧絕總能把它弄開,作為最後的口糧。 亞裔是最早開始囤積物資的,法國同學對此不以為然。我1月初回過一次國,當時微博已經有討論武漢出現奇怪的流行病,等我回到法國後不久,武漢的疫情就暴發了。 華人校友會組織了募捐,前期比較重要的是武漢大學校友會。我捐了錢,也有人捐了口罩,那時候留學生們還自嘲是「買空歐洲,運回祖國」,現在是反向了。 我和朋友還參與翻譯了法語版的生活防疫指南和居家隔離指南,很開心能學以致用,希望疫情前,大家真的能互通有無。 最初和周圍朋友聊需要重視防護,大部分歐洲人都覺得是我想太多,過度緊張,除了印度同學。在法國讀商科的印度學生很多是工程師背景,給人感覺比較務實。 ... 3月15日,臨行前一天的盧森堡公園。本文圖片均由受訪者提供。 生活物品究竟要怎麼消毒,似乎一直沒有個權威說法,這些都是疫情帶給人的無形壓力。即便留在巴黎,以我當時的精神狀態,不太適合一個人住,遙遙無期地等下去。所以當時和一個朋友商量,真要戒嚴了就搬到一起,彼此支撐。 還有一個選項是「投奔」男友,他老家在布列塔尼,相對巴黎人口密度低。但他也遇到了特殊狀況。 就在法國宣布戒嚴前一天,他爸爸住進了醫院,16號做了腿部手術,這也是法國最後一天允許非新冠病毒的患者住院。戒嚴後,一切「非必要」的診療都停下來,所有資源讓位於疫情救治。 我勸過他把手術延後,醫院是高風險地帶。但為了這個手術,他爸爸已經等了兩個多月。正常情況下,術後還需要留院觀察一陣,但現在只能迅速出院。島暫時回不成,他們先在巴黎的家裡靜養。 離開法國前一陣,歧視已經很普遍了,戴著口罩的亞裔總會引得路人側目,有人乾脆直接叫你「新冠病毒」。 一次路過一間餐廳,有個女店員和同伴說「你看,那個新冠病毒又來了」,我突然就爆發了,沖她吼「你在說什麼」。她也愣住了,可能很少看到亞洲人會有這樣激烈的反應吧。通常我們會傾向於息事寧人,但必要時應該站出來,把想說的話表達出來。 其實我和那家餐廳的人很熟,每天路過都會打招呼,但突然之間成了陌生人。現在回想起來還是很遺憾,偏見、誤解、碎片化的信息,如果大家都以偏概全看待彼此,不同國家和民族逐漸割裂,這才是這場疫病帶來的最可怕病癥吧。 3月14日,法國宣布關閉所有非必要的經營場所。那晚我買的回國機票。 訂票軟體上能看到過去24小時的票價變化,我印象很深,我的那張票在前24小時內調價了18次。當時經濟艙已經賣完,直飛航班只剩下頭等艙,一張票7萬。我搶到了一張商務艙,4萬塊。 中轉航班的不確定性因素更多,政策一天一變。有同學在新加坡轉機時就遇到臨時政策變化,被滯留在機場。迫於無奈,有同學買了多張機票,不同日期、不同時間點、不同航空公司。現在一票難求。 ... 空蕩的街頭和遛狗的鄰居。 一步步「打折」的信任 我周圍,更多留學生還是留在法國。有人面臨實習、求職,還有一些是與國內院校合作的項目,需要考慮回國後留學資格認證的問題,各種現實的考慮。 最近我也一直在回想,促使我們回來的原因可能還是在於擔憂。過去幾個月,信任一步步「打折」。 3月2號,校方郵件通知大家,除中國湖北以外,從其他高風險地區回法的學生不需要再進行14天的隔離,可以照常回校上課,這是法國高等教育部的建議。那一天法國的確診病例是191例,死亡3例。但當時鄰國義大利,疫情已經大暴發,確診者超過了2000例。 我們寫了一封聯名信發給校長,提出一些建議。中國學生和印度學生都有參與聯署。 比如提醒校方無癥狀者同樣具有傳染性,這和法國衛生部當時的宣傳不同,校方應該予以足夠重視。考慮到學校所在地區與北義大利的緊密聯繫,必要時需要考慮關閉校園。此外我們還建議校方提供網絡授課,起碼尊重有意願的同學在家上課,希望想要戴口罩的同學能夠得到尊重。 很快收到了校長回復,他的言辭很委婉,但字裡行間還是能感受到他是在用政策來「壓」你。當時其他學校已經有了一些改變。巴黎政治學院已經有300多名同學主動要求自我隔離,法國北方高等商學院(EDHEC)的中國留學生投票要求停課,這先於馬克龍宣布學校停課。 校長這樣回應:「眼下,我們無法提供在線課程,仍會繼續課堂教學,這是我們教育理念中不可或缺的一環。此外,法國政府尚未有官方指示,建議大家照常生活。」他還加了一句,「建議組織一場學生討論會,所有關注這一問題的人都可以加入,共同討論目前的局勢和可能的應對措施。」 都已經到這個地步了,還要線下辦大會,只能說很無奈吧。我們的校園在巴黎近郊,從我家到校園,地鐵轉火車,單程需要一個半小時。 目前我們學校也已經有確診病例了,但並不是官方公布的。有三名學生通過個人的Facebook公布,還有一位老師,之前剛從新加坡回法,也是在自己的社交平臺上發聲明,因為確診新冠在家隔離,改為網課。 法國官方不公開確診者信息,應該是因為隱私。但國內也有過類似的爭論,不公開會不會影響臨近地區的安全。 法國要求關閉非必要的經營性場所那天,我出了門,一路上經過很多家Tabac——法國的菸草專賣店,每一家門口都在大排長隊。 不同政治立場的人能夠有效溝通嗎? 我住在瑪黑區,這裡是潮人聚集區,有同性戀酒吧,也有各種有趣的小店,不遠處就是共和國廣場。巴黎唯一一家Supreme店就在我家門口,平常日子裡,站在窗前就能看到門口排隊的亞裔面孔,每天看著他們來來往往。疫情來了,隊伍短了,亞裔面孔戴起了口罩,後來店也關了。 但歐洲年輕人更多是不以為意吧。宣布停課後,很多歐洲同學的第一反應是又可以開派對了。 法國媒體也在關注一些防疫的薄弱環節,比如巴黎移民、難民相對集中的18、19區,以及無家可歸者。戒嚴令生效後,人們需要有出行許可才能上街,但在有的地區,露天市場還是照常,人頭攢動。 很多問題都是痼疾,比如移民、難民問題,每個地鐵站都能看到無家可歸者,疫情會不會在這些點上暴發?法國政府有做努力,但收效甚微。 相比實際有效的舉措,更多聽到的是一些關於正義性的討論。 有一次聽廣播,記者引用了另一位女權主義者提出的問題,當閉校閉店,大家遠程辦公,家裡的孩子誰來帶。 法國文化鼓勵爭辯。但你總能感受到,人們更傾向於站在自己的框裡,指責對方的那個框。法國最受歡迎的節目是電視辯論類。我曾經旁聽過一次歐洲議會選舉的現場辯論,當時很震驚,到最後幾乎每個人都在同時開口說話,誰也聽不清對方在說什麼,但還是要把自己的觀點說出來。這種交流還有效嗎?感覺像是兩個人在同時打兩個壁球,球撞到牆面再彈回來,彼此是平行的。 這些問題一直都在,疫情似乎只是個加速器。 君問歸期未有期 我很幸運了,當時想過最糟糕的狀況是在法國被感染,或是回程路上遇到各種狀況。 有的同學需要靠獎學金、實習工資來維持自己的生活,經濟成為一大困難。有的已經在法國找到了工作,但突然被用人單位告知,招聘計劃因疫情延後、收縮或乾脆取消。經濟下行,不知道什麼時候才能恢復。 我在巴黎的房子還沒有退租,還需要為空關的房子交房租。走的時候太匆忙,法國的政策退租需要提前一個月告知房東。我沒有時間計劃,只能走一步看一步。 我們建了一個群,學校里最近30天內回國或計劃回國的朋友們,90人上下。有人10號左右進群,但最終買了4月初的票,當初可能是想觀望看看,也不知道能不能順利回國。 「君問歸期未有期」,這是現在很多人的狀態,我也是如此。 走的那天,我全副武裝,口罩、帽子,找男友借來了滑雪用的護目鏡,沒買到防護服就改了下衣服的防塵罩代替,後來飛機實在太熱也沒穿,墊在座位上。16號戴高樂機場的候機人群里,很多人沒有防護措施。 到達浦東機場很順利,機場外有大巴負責把入境者送達相應的位置,有個大巴司機發了脾氣,「之前國內出問題,你們一個個跑去國外,現在國外有問題了又跑回來,把病毒帶回來」。我想和他說那句話,中國人民打上半場,外國人打下半場,我們留學生要打全場。但最終作罷。 我目前還在14天的隔離期中,需要每天進行兩次體溫報備。居家隔離期間也非常忙碌,期末考試、面試,還有實習項目,全部遠程操作。現在的經濟形勢不容樂觀,我也在想辦法找找國內的工作。 現在每天起床還會聽法國的廣播,不時和法國的朋友聯繫,互通有無。 畢竟,疫情面前,大家似乎都是受害者。

 

 

 

 

 

文章來源取自於:

 

 

壹讀 https://read01.com/RM7NJ5E.html

博客來 https://www.books.com.tw/exep/assp.php/888words/products/0010740022

如有侵權,請來信告知,我們會立刻下架。

DMCA:dmca(at)kubonews.com

聯絡我們:contact(at)kubonews.com


太平區恐慌看什麼科北屯白天賴床睏倦看什麼科大里下背酸痛治療中醫
台中便秘或腹瀉中醫推薦 北屯腎臟功能異常治療有效中醫診所 許多人都在間中醫診所看好的豐原胃脹治療中醫 霧峰心臟無力感中醫推薦 ptt推薦的中醫診所台中睡眠品質變差看什麼科 台中頭部發麻治療中醫 看診認真的中醫診所大雅消化功能異常改善中醫診所 台中打嗝看什麼科 網友都推薦到這間中醫診所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quoh9rggh5 的頭像
    quoh9rggh5

    簡哲維的開箱情報

    quoh9rggh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